Username/Email: Password:
 
Journal: Science in China: Earth Science  2008 No.10  Share to Sinaweibo  Share to QQweibo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Twitter    clicks:1155   
Title: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Author: 王二七; 孟庆任
Adress: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Abstract:

       5.12 汶川大地震是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发生的, 这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现今的应
力与应变场以及在历史中形成的构造格架极为复杂. 龙门山构造格架先是形成于太平洋
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在中生代的相互作用, 后又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协调青藏高原的隆
升和水平生长, 其现今的地质地貌格局就形成于这两构造事件的叠加作用. 在晚三叠世,
扬子西缘发生陆内汇聚作用, 在川西形成龙门山构造带, 并导致四川前陆盆地的形成, 龙
门山与四川前陆盆地表现出典型的盆山耦合关系. 然而, 在中生代大部分时间里, 松潘-甘
孜构造带与扬子地块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造山极性. 扬子地块沿一系列左行走滑断裂持续发
生顺时针旋转, 并主要在四川盆地发育一套河湖相沉积, 而松潘-甘孜构造带则以大规模北
东-南西向挤压缩短为特征, 并发生整体抬升. 在新生代大部分时间里, 龙门山和四川盆地
对青藏高原的生长和抬升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构造和沉积响应. 在地壳表面水平变形速率
很低的背景下, 现今的龙门山却呈现出非常年轻的高峻地貌特征, 其地形梯度之大甚至超
过喜马拉雅山. 由此可以推测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汇聚作用可能发生在地壳深部,
可能受下地壳流动的控制. 晚新生代时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岷江在龙门山山前突然卸
载了大量的洪积物, 充填在成都平原内, 是气候还是构造成因? 对此存在不同的认识. 汶川
大地震引发了大面积的滑坡、泥石流和河流的堰塞, 这些地质灾害给我们的启示是: 成都平
原的砾石沉积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与地质历史中大地震引发的洪水有关,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
邑砾岩. 在大邑砾岩之下还存在一套沉积特征截然不同的砾岩, 其年龄可能是晚中新世
(8~13 Ma), 这些砾岩连同上覆的大邑砾岩和下伏的中生界岩层沿安县-灌县断裂发生了强
烈的褶皱, 由此可以厘定青藏高原东缘大规模隆升机制和时间.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汶川地震 龙门山 松潘-甘孜褶皱带 地壳旋转 四川盆地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about this article

To avoid abuse of the message board, all messages will be checked before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