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name/Email: Password:
 
Journal: Science in China: Earth Science  2009 No.4  Share to Sinaweibo  Share to QQweibo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Twitter    clicks:1145   
Title:
汶川地震强余震(M_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
Author: 郑勇; 马宏生; 吕坚; 倪四道; 李迎春; 韦生吉
Adress: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发生了数十个M>5,数百个M>4以及更多的M>3的余震,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通过利用P波到时数据对M>3的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发现余震分布有两个明显的趋势,绝大部分的余震都分布在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北东向上,但在汶川地震的震中附近有一个北西向的余震分布区.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采用"裁剪-粘贴"法,获得了较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Ms≥5.6).从震源机制解来看,尽管多数较强余震显示出逆冲的性质,但在断裂带的北部余震仍有一部分显示出明显的走滑性质.震源机制解显示北川-映秀断裂(BYF)的南部发生的余震主要为逆冲型地震,和主震的滑移状态一致;在BYF断层的北部余震同样以逆冲状态为主,这和主震在该区域的破裂性质有很大差异.在青川-平武断裂附近,震源机制以右旋走滑为主,且震源深度比较深(~18km).由此猜测主震在北部可能发生在北川断裂和青川断裂两个断裂上,而不是只发生在中央断层上.这种复杂的余震机制显示出龙门山断裂带断层系统的复杂性.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汶川地震 裁剪-粘贴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about this article

To avoid abuse of the message board, all messages will be checked before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