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name/Email: Password:
 
Journal: Science in China: Earth Science  2014 No.8  Share to Sinaweibo  Share to QQweibo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Twitter    clicks:1020   
Title:
汶川地震剪切滑动面微-纳米级颗粒的特征、形成机制及地震意义
Author: 袁仁茂, 张秉良, 徐锡伟, 林传勇, 史兰斌
Adress: 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29
Abstract:

在2008 年汶川5.12 大地震同震主地表破裂带—北川-映秀破裂带中,多处断层滑动面上可见到具有强烈变形特征的薄层断层泥. 在地表垂直位移量较大的西南段和东北段,选取八角庙、和尚坪和沙坝探槽中的断层泥为研究对象,利用立体镜和扫描电镜对断层泥的组构特征和Y 剪切面上的微-纳米级颗粒进行形态和结构研究. 观测研究结果显示,汶川5.12 大地震的同震断层泥发育有明显的Y 和R 剪切和平直擦痕. 断层滑动摩擦面磨损、研磨、粉末化则是汶川同震断层泥中微-纳米级颗粒形成的主要途径. 地震断层滑动会产生摩擦热,但并不排除热分解在断层泥滑动面上纳米粒子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断层摩擦滑动面上普遍存有微-纳米单体及其复合体两类颗粒,微-纳米颗粒形态有球状、蚕虫状、饼状和块状等. 其主要结构是散布状和堆积状结构,但也有少量条带状和层状结构,而结构单元之间常有空隙,显现松散接触. 在条带状和层状结构中,仅有异化的单体颗粒,而在散布状和堆积状结构中除了主要是由单体颗粒异化形成的蚕虫状,块状和圆饼状形态的复体颗粒外,还有未变形的单体球状颗粒. Y 剪切面上微-纳米颗粒的散布状、堆积状、条带状和层状结构都是在相同的地震快速变形过程中极端不平衡条件下形成的. 条带状和层状结构是塑性变形,而散布状和堆积状则是脆性变形,不连续的动态摩擦(断层粘滑)是松散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 汶川地震同震断层滑动面微-纳米级颗粒的结构是地震断层滑动留下的地质形迹(不是假玄武玻璃),是地震断层滑动的记录,它可作为判定古地震断层的一种标准.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about this article

To avoid abuse of the message board, all messages will be checked before publishing.